据国家卫健委与公安部统计,每年5.7万人溺亡,其中少年儿童占比高达56%,溺水已成为夺走中小学生生命的“第一杀手”。
浙大儿院急诊科主任吴秀静的声音带着沉痛:“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无数心碎的家庭。孩子戏水时,家长哪怕只是低头看手机的几秒、转身拿东西的片刻,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。”
最近一个多月,吴秀静的团队已接诊5例溺水患儿。最令人揪心的是一对年幼兄妹——哥哥3岁,妹妹仅2岁。他们在家门口的小河边追逐玩闹,不慎失足滑入水中。
家人虽第一时间呼救并送医,但死神并未留情。紧急转至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后,医护人员昼夜抢救,依然无法挽回。严重脑损伤、多器官衰竭,最终让两朵刚绽放的小花在深度昏迷中凋零。
“家门口”不等于安全区——小水池、景观河、村边溪流,这些看似平静的水域,只需几十秒就能吞噬一个幼小生命。水深超过孩子身高,或水流湍急、岸边湿滑处,危险系数陡增。
展开剩余49%悲剧之后,急救的“黄金时间”弥足珍贵。吴秀静特别强调,发现溺水者,应立即将其转移至安全区域并拨打120,同时开始心肺复苏:
清理口鼻异物,保持呼吸道畅通。 人工呼吸:捏住鼻子,口对口吹气两次,每次持续1秒,看到胸廓起伏即可。 胸外按压:在胸骨下半段(两乳头连线中点),以每分钟100-120次频率按压,深度至少5厘米(儿童约胸廓厚度1/3),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:2。 切记:切勿采取任何形式的“控水”! 这不仅无效,更会延误心肺复苏的宝贵时间。孩子的生命无法重来。水域再美,也美不过孩子们平安归家的笑容。 守护这份笑容,需要:
视线不远离:孩子戏水时,放下手机,确保他们时刻在可触及、可目视范围内。 防护要到位:正规泳池优于野外水域,救生衣、浮力装备不可少。 技能早培养:适龄儿童可接受专业游泳及安全课程训练。最安全的水域,其实是父母目光所及之处。 那对兄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水波荡漾的夏日。他们的故事不该被遗忘,而应成为一声警钟,唤醒每一位父母心中那份片刻不敢松懈的守护责任。
转发出去吧,让更多父母看到——你的一个转发,也许就能避免一个家庭永恒的夏日之痛。
发布于:山东省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